记者 王小涵
【资料图】
近年来,东营市以打造“匠心东营”品牌为引领,坚持“引育结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动”工作思路,聚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发展,在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评价机制、深化油地融合、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技能人才集聚高地。截至2022年底,全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突破34万人,高技能人才超11万人。
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提升素质能力
率先创建工匠学院。按照“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评价”一体化推进模式,率先在全省建立渤海工匠学院,开设“东营工匠”学制班,累计培养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1901人。
持续开展定制化培养。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组织实施“金蓝领”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为企业定制培养高技能人才7500余人。
探索政企共育培养路径。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技改项目,采取人社部门主办、骨干企业承办、培训机构协办的模式,组织实施企业项目制培训;围绕高危行业安全、“优势产业+人工智能”等内容,实施行业专项技能提升行动,全市通过项目制方式培训企业职工7000余人次。
打造全链条竞赛模式,搭建成长平台
着力打造东营特色竞赛品牌。建立人社部门统筹,工会、团委、妇联参与,行业协会或企业承办的联动机制,连续组织举办十届黄河口职业技能竞赛,评选东营市技术能手575人。
积极备战省赛国赛世赛。在第46届世赛选拔赛中,23人入选省集训队,3人入选国家集训队;遴选 4名选手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全部获奖(铜牌1人,优胜奖3人)。同时,加强竞赛载体建设,设立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2处、省集训基地3处。
创新举办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以“匠心传承、技能富民”为主题,连续举办四届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涵盖水煎包制作、草柳编、拖拉机驾驶操作等23项赛事,共选拔山东省技术能手5人,东营市技能状元21人,挖掘东营市技术能手289人。
建立全领域评价机制,畅通发展渠道
首创企业职称自主评审。按照“注重实绩、谁用谁评、重在使用”的原则,率先在全省开展企业职称自主评审试点,遴选123家试点企业,自主制定评价标准、自主实施评审工作,累计评出中初级职称3007人。
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全市自主评价备案企业达到340家,涵盖全市主导产业领域195个职业(工种),累计开展自主评价3.02万人。万达控股集团率先开展企业特级技师自主评价,2人享受正高级工程师待遇。
不断完善社会化评价。制定全省首个新型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累计评出新型功能材料特色专业职称555人。面向农村二三产业“能工巧匠”首创农民技能认定,通过“考评”“比评”认定农民技师262人。
树立全要素激励导向,营造良好氛围
强化激励引导。实施梯次选拔培育,全市先后有221名技能人才获评省级以上荣誉称号,844人获评市级荣誉称号。在全省率先将技工院校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资格的毕业生纳入人才补贴范围,与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建立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获奖人员奖励机制,按获奖层级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提高待遇标准。每年选拔20名左右东营市首席技师,管理期5年内可享受每月1000元政府津贴及健康体检和疗养,待遇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实施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为70344人次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2亿元。
提升社会地位。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先后有62名高技能人才获评高级职称;建立联系高技能人才制度,在发展党员、树立典型、评选劳模中重点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