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右江下游的广西南宁市隆安县是壮、汉、苗、瑶等多民族群众聚居的县,有着“中国那文化之乡”的美誉。“那”是壮语,意为水田、稻田,“那文化”就是稻作文化。近年来,隆安县在继承稻作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新路,形成了水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示范带,也让各族群众钱袋子鼓了起来。
水果种植惠民生
(相关资料图)
午后时分,走进隆安县丁当镇保湾村的广西金福火龙果种植基地,智慧农业系统正在实施喷淋作业,湿润的火龙果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喷淋是为了给火龙果‘降温’,减少叶片蒸腾速率,有利于火龙果的生长和增产。”基地场长叶居鸿说。
“以前在外面打零工,每个月挣不到1000元,现在基地做工,每月收入三四千元。”正在基地忙碌的壮族员工卢春弟对记者说。62岁的卢春弟身患残疾,妻子也常年患病,曾经一家人守着3亩薄田,日子十分清贫。2016年,他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金福公司,同时通过反向承包公司的土地搞起了特色火龙果种植,日子越过越红火。
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总裁苏秀清介绍,公司探索出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村企合作享股金的“五金”带农益农模式,带动35个村超10000户村民增收致富,为村集体增收达1054.82多万元。
作为全国火龙果主产区,近年来隆安县构建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并在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等方面持续发力。2023年,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7.54万亩,产量达20.93万吨,火龙果切切实实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数据显示,隆安全县创建连片百亩以上特色水果基地达516个,“绿水江”香蕉、“伊蜜”火龙果等入选广西农产品品牌,有27家企业获得火龙果绿色食品认证,“隆安香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据统计,在隆安县仅火龙果、香蕉、柑橘类三项特色水果产业,每年支付人工工资超过6亿元,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生态养殖促增收
走进隆安凤翔公司叮当鸡育种场,先进的层叠式种鸡笼养设备十分“吸睛”,工人在控制室的屏幕前“动动手指”,系统即可完成自动投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和自动集蛋。
凤翔叮当鸡产业示范区占地面积约135.8亩,目前建有种鸡生态养殖区、鸡苗孵化区、粪污环保处理区,以及园区综合管理中心。育种中心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鸡苗约2800万羽、肉鸡20万羽,年产值约1亿元。
育种场场长黄满权介绍,目前,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与公司签订肉鸡养殖合作合同的养殖户有约700户,年出栏肉鸡800多万羽,合作农户平均收入达6万元/户/年,“公司+合作社(或养殖大户)”的合作联结模式带动数千农户,年利润可达6-10万元/户。
据介绍,隆安县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为抓手,以“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特色养殖产业,创建规模以上生态养殖基地162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企业(基地)25家,年出栏5万羽以上的禽类养殖企业(基地)13家。2023年,隆安县全年生猪出栏38.1万头、家禽出栏997万羽,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81亿元,增长7.9%,增速排在全市第1位。
产业融合结硕果
最近,一场别开生面的山地自行车骑行大赛在隆安举行,骑手在蕉林里穿梭竞速,“那”乡的山水田园之间尽是速度与激情,“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骑手纵横驰骋的赛道位于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从这个壮族聚居村寨走出的村民卢义贞创办了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当地香蕉、火龙果、无核沃柑等水果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种植。
近年来,隆安县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持续发力,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在金穗生态园的定典人家农家乐小院,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吊脚楼旁,香蕉树枝叶繁茂,很多游客打卡拍照、休憩用餐。
作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村寨农旅融合试点,定典屯围绕“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四大核心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那桐镇定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叶达智说,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民在获得地租和务工收入的基础上,还可以从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得利。
品特色农产品、赏火龙果灯海、观“那文化”展演……产业融合正在“那乡”加快推进,在助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各族群众持续释放出丰厚红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