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内课桌椅摆放整齐,教学楼旁绿化效果初显,篮球场配色彰显青春活力……近日,在位于瀍河区的洛阳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工人冒酷暑、顶烈日,加班加点奋战在施工一线,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收尾工作,为秋季开学做冲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走访调研学校办学情况,明确指出:新建一批现代化高中,全面推动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举措。
去年8月,我市举行7所新建高中集中开工仪式,工程建设备受全市上下关注。目前,随着项目建设陆续进入收尾阶段,这些学校建得怎么样?会“解锁”哪些新功能?能为洛阳高中教育带来哪些新变化?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超常规资金投入,补上高中教育供给短板
走进洛阳外国语学校新校区,黄白相间、气质古典的建筑群与周围河洛古城、洛河景观遥相呼应。
“新校区不仅建得漂亮,还将大大改变学校的办学条件。”洛阳外国语学校总务处副主任孙楠说,与新校区相比,洛外老校区只有40余亩地,教学设施陈旧、生均面积小、公共活动空间少等问题突出。
像洛外这样的学校并非个例。作为城市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我市的不少高中“蜗居”在城市区,空间小、条件差、资源紧缺问题突出。有的住宿楼不够,很多学生得选择走读;有的体育设施不足,课间操都要“隔日用”;有的受条件所限,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种种现象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布局结构不合理,更是教育投入的不足。
正因如此,我市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把新建一批现代化高中作为重点,总投资30多亿元、占地1281亩、提供2.1万个高中学位……创下了洛阳教育投入的“十年之最”。
相比老校区,洛阳外国语学校新校区面积扩大近5倍,多种专业教室可满足学生选课走班、学习小语种的需要。学校采用黄、绿、红、蓝等多种颜色进行搭配,还将传统园林中“院”“园”“廊”“围”元素融入校园环境,“风雨连廊”可通达校园各个角落。
地理位置颇佳的洛阳市实验高级中学新校区,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汲取定鼎门、应天门、明堂等建筑的灵感,运用奶咖色、灰色、白色等进行配色,营造浓厚书香氛围,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该校区还配建科技实验楼、体育馆、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设施。
对标“百年名校”、瞄准“国内一流”、打造“书院主题”……短短一年时间,一所所现代化高中拔地而起,提升的是学校品质功能,补上的是洛阳高中的供给短板,也将为洛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超常规推进力度,如期建成的“有点难”与“必须干”
“校园建筑色彩能否更活泼一些?”“学生宿舍床铺能否加宽5厘米?这样睡觉翻身会更舒适一些。”“洗漱间尽量宽敞一些,要兼顾好卫生间和洗澡功能。”……
在7所新建高中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施工一线,看现场、盯进度、抠细节,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有关部门严把施工质量关,确保如期高质量完工投用。各相关部门坚持全链条监管、全方位保障,细化任务台账,统筹推进电力、道路等配套工程建设,压茬推进项目施工。
“投资力度之大、设计标准之高、建设速度之快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洛阳市实验高级中学新校区施工负责人胡雪生介绍,去年年底,工地因疫情被封锁,工人出不去,物料进不来,整个项目接近停滞状态,工期耽误了近一个月。
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为了加快7所新建高中的建设进度,确保秋季开学正常使用,今年4月,市住建局设7个驻场专班,每个专班由县处级干部任组长,指导参建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提高施工效率。
“虽然建设中有不少困难,但想到这是对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必须精雕细琢、如期完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天早晨7点开晨会时,通过日碰头、周总结等方式,及时发现并处理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明确当天需要完成的施工任务,并将任务清单化、时间节点化、责任具体化,以此推动施工高效开展。为了保证汛期来临时,连续降雨不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还提前完成了路面硬化工作。
强市必先强教,兴市必先兴才。作为全市人民高度关注、千家万户翘首以待的民生工程,7所新建高中建设历时一年攻坚克难,即将于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这是对民之所盼的积极回应,也彰显着市委、市政府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
超常规发展措施,让洛阳教育与城市定位更匹配
“教育既是民生问题,更是发展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基层调研,总是把县乡中小学作为重要一站,查看办学环境、看望一线教师、探讨教育改革。从市委教育工作会议,到全市农村教育工作座谈会,再到市委专题会研究教育相关工作,一个最广泛的共识是:要在资金投入、工作力度、资源统筹上再加力,千方百计解决好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加快形成与城市定位更匹配的教育体系。
优化布局提品质。在加快建设7所现代化高中的同时,我市高标准启动未迁建市直高中改造提升,统筹推进第二批高中迁建,结合外迁高中腾退校区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积极推进集镇和中心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序引导偏远山村学生向集镇转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条件。
深化改革增活力。我市围绕建设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为抓手,对学校放权赋能,加大优秀教师交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流动,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挖掘内生潜力、激发教育活力,增加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
建强队伍夯基础。我市首次以“百万年薪”面向全国招揽优秀高中校长,推动经费、编制等资源更多向教育领域倾斜,建设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基础教育研究院等,重构教师队伍培训发展体系,汇聚建设教育强市的强大合力。
超常规思维、超常规投入、超常规力度、超常规举措……一系列超常规操作的背后,满足的是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照见的是重振洛阳辉煌的发展雄心。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升质量,持续推进教育提质扩优,不断做强城市功能、汇聚创新要素,必将为推进现代化洛阳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标签: